&esp;&esp;贾珩同样拱手还礼,而后也至近前,听着一众文官日记强国,地图开疆,讨论着克敌制胜之法。
&esp;&esp;他在武英殿大学士李瓒主管的兵部职方司,在这样筹画方略的清水衙门,还是能感受到一些振奋有为的新气象——陈汉还未彻底烂透,起码中枢官僚的业务水平还是有着,国家机器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在运作。
&esp;&esp;至于边事被动,倒像是大环境所致,就是天才的战略,让蠢材去执行。
&esp;&esp;杭敏年岁三十出头,面容黝黑,身着正五品青袍官服,抬眸看向贾珩,朗声道:“子钰,经略安抚司的典制拟好了?”
&esp;&esp;贾珩道:“已拟好带了来,正要和几位大人共商。”
&esp;&esp;说着,从随身的牛皮袋中中取出一份簿册,递将过去。
&esp;&esp;众人传阅而罢,兵部职方司主事许实,皱眉问道:“经略安抚司下设,作训、虞侯、联勤、军情、军械诸分司、另有军医局,如果再加上主簿、功曹,是否过于叠床架屋了?还有军情有必要单独另设一司?”
&esp;&esp;贾珩道:“许主事,经略安抚司,主簿、功曹是协理枢相处置机谊文字,赏功罚过,而具体司掌庶务的应是这些分司,本官以为要格外重视军情搜集,察敌之虚实,对地理山川图绘勘测,不管是我方蓟镇关口、通衢要道都要摸清,还要潜入敌境,刺探敌情,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esp;&esp;许实点了点头,道:“军医局呢?”
&esp;&esp;杭敏说道:“前日本官和子钰谈论过,要筹建军医局减少伤亡,以断军卒后顾之忧,收激励士气之效,本官以为可行。”
&esp;&esp;却是贾珩先前和杭敏提及的急救之法。
&esp;&esp;众人点了点头,都是赞同。
&esp;&esp;杭敏道:“如无其他异议,你我具名其上,待阁老阅过后,就照此办理吧。”
&esp;&esp;几人都是点头,表示并无异议。
&esp;&esp;之后,几人又是谈论诸省的剿捕贼寇一事。
&esp;&esp;员外郎石澍沉声说道:“前日部堂已行文诸省都司,剿捕贼寇,以为明年计核地方都司官长轮戍之依据,但贼寇滋扰地方,也不是一天两天,诸位也知内中细情。”
&esp;&esp;贼盗蜂起,自是这两年苛捐杂税的盘剥,贪官污吏横行所致。
&esp;&esp;杭敏面色凝重,转头问道:“贾云麾剿捕匪寇,应对三辅贼寇有所了解,具体是什么章程,有多少是乱民?”
&esp;&esp;贾珩沉声道:“近七成百姓都是走投无路,不少是山东、河南、河北至京就食的灾民,诸位也知,九边年糜费饷银千万两,再加上这些年天时不顺,十地九灾,朝廷财计日益穷困,只能课重税于州县,值贪官污吏,民变此起彼伏,弹压不及,如此下去,只怕贼寇越剿越多,还当剿抚并用,窃以为地方都司剿寇,要严格审断,不以剿寇多少为赏,而以戡乱治平为功!等阁老回衙视事,我会提出来。”
&esp;&esp;这些也渐渐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兵部职方司这些没什么油水可捞的崇平参谋,没什么利益纠葛,倒不会讳莫如深。
&esp;&esp;杭敏闻听贾珩之言,眼前一亮,赞道:“好一个不以剿寇多少为赏,而以戡乱治平为功!不然地方州县整出杀良冒功之事来,也毫不稀奇!”
&esp;&esp;其他人也是出言赞同,看向一旁的少年权贵,暗道果是盛名之下无虚士,怪不得阁老和施侍郎对其礼遇有加,这见识比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将强上不止一筹。
&esp;&esp;或者说是思维方式的同步,这是文官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
&esp;&esp;第249章 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esp;&esp;叙完诸省剿寇一事,众人还是将注意力投入边事,议论纷纷。
&esp;&esp;贾珩而后问道:“不知我大汉水师几何?”
&esp;&esp;杭敏面上现出思索,而后道:“我大汉因袭前明,至太宗时重整水师,但如今战船不修,只有八百多艘巡船,四百多艘战船,船只主要以福船为主,楼船,艋艟,斗舰各具不等。”
&esp;&esp;“可有宝船?”贾珩凝眉问道。
&esp;&esp;他的想法自是筹建一只无敌舰队,在天津卫沿着渤海湾,直抵建奴国都盛京,而哪怕是风平浪静的渤海湾这等内海,水文复杂。
&esp;&esp;而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可以下南洋的宝船,无疑是最佳之选。
&esp;&esp;杭敏道:“据本官所知,前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刘大夏焚《郑和出使水程》,其内宝船图为之一炬,之后再无宝船。”
&esp;&esp;说着,诧异问道:“子钰难道打算以水师克敌?”
&esp;&esp;贾珩沉吟片刻,说道:“东虏造船技艺不如我大汉多矣,向使能以宝船载千师,袭扰敌后,或能一改敌攻我守之颓势。”
&esp;&esp;想要和东虏相持,非举全国之力不可。
&esp;&esp;“这……千里奔袭,如何行得?”职方司员外郎面带震惊,与一旁几位官员交换着眼色,说道:“未免有些太过异想天开了吧。”
&esp;&esp;他本来以为他们就够天马行空的,眼前这位少年权贵更是异想天开。
&esp;&esp;然而杭敏眼前一亮,说道:“如有宝船在,或能履海如平地,携水师十万,威逼敌都,无疑是一条制胜之策。”
&esp;&esp;贾珩沉声道:“只是眼下,舟船不备,水师不精,水文不明,军需不继……此事需得慢慢筹谋才是。”
&esp;&esp;杭敏闻言,深以为然说道:“虽有难度,但也是一条良策,周令史,你搜集一些我大汉诸省卫、港水师、舟船细情,由子钰斟酌筹谋。”
&esp;&esp;其他两位兵部主事,也是投过钦佩的目光,暗道,果是通达军务之士,能提出战略者众,但意识到其中困难,并针对解决的才是治事之才。
&esp;&esp;贾珩在职方司待了一会儿,及至午时,笑了笑道:“诸位,吉祥楼用饭。”
&esp;&esp;贾珩在兵部职方司受此欢迎,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出手豪爽。
&esp;&esp;当然要想和这些文官玩到一起,关键还是身份认同,贾珩现在除却功名,其他各项条件都是高配。
&esp;&esp;杭敏笑道:“走,一同去罢。”
&esp;&esp;不提贾珩与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几人前去用饭,
&esp;&esp;却说柳芳离了兵部衙门,在戚建辉和孙绍祖二人的劝慰下,望着离此有两箭之地前军都督府而去。
&esp;&esp;前军都督府,官厅之中,人头攒动,穿着各级品阶官服的武官来往匆匆,因是午时,有不少成群,一同去用饭。
&esp;&esp;前军都督北静王水溶与后军都督南安郡王严烨,在偏厅之中的轩窗下坐着,二人正在下着象棋,旁边还围拢着几人。
&esp;&esp;分别是后军都督佥事侯孝康,以及前军都督佥事,缮国公之孙,一等镇军将军石光珠也是背着手看着,还有三等威远将军马尚,在一旁支着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