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朕登基之后,就想做这一件事。以前龙椅未稳人心未定,不便下手。今时今日,已经可以着手了。”
&esp;&esp;“朕已和陈丞相王侍郎商议此事。就从京城开始,从吏部开始,重新竖立官场吏治之风。”
&esp;&esp;“大梁官员众多,分任各地。此事推行起来,不是易事。不必太过急躁,一步一步推进。”
&esp;&esp;“路虽远,行将必至。”
&esp;&esp;路虽远,行将必至。
&esp;&esp;陈郡守将天子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默默品味其中的雄心壮志,只觉心潮澎湃,难以平复。
&esp;&esp;她来汝南郡半年多,借着天子威势和祖父父亲撑腰,大刀阔斧地整顿汝南郡官场。就这也离众下属归心差得远。治理一郡尚且如此不易,皇上要治理大梁万里江山,更是艰难。
&esp;&esp;吏治变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一身,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esp;&esp;……
&esp;&esp;第806章 番外之变革(一)
&esp;&esp;吏部从上至下大换血,外任官员纷纷被抽调入京城。
&esp;&esp;没等他们持着拜贴登王家的门,王侍郎便召集众人开会。
&esp;&esp;陈丞相兼任吏部尚书,吏部人事变动都由陈丞相最终敲定拍板。此次重要会议,陈丞相自然是要来的。
&esp;&esp;陈丞相话语不多,言简意赅:“你们都是连续五年考核优等的官员,才被调入吏部当差。”
&esp;&esp;“皇上励精图治,对吏部要求颇高。尔等食君之禄,理当为君分忧。”
&esp;&esp;一众吏部官员,战战兢兢,拱手齐声应是。
&esp;&esp;他们大多是原来的丞相党官员。不过,王丞相已经辞仕几年,年轻的王侍郎又是出了名的忠臣,对女帝陛下忠心耿耿。丞相党三字已经很久没人提了。
&esp;&esp;女帝陛下用人不拘一格,从大梁各州郡调人进京城吏部,为的就是革弊出新,整顿吏治。他们以后就是女帝陛下的手中利刃。被这般选中了,真不知是他们祖上积德,还是霉运当头。
&esp;&esp;来都来了,躲也躲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听令当差吧!
&esp;&esp;陈丞相敲打过后,王侍郎拿出几页纸,不疾不徐地宣读吏部新政。
&esp;&esp;一众吏部官员,齐刷刷地挺直腰杆,各自凝神倾听。
&esp;&esp;陈丞相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满意。
&esp;&esp;女帝陛下让王瑾掌吏部,着实是一步妙棋。丞相党官员遍布朝堂,想彻底拔除,一则伤筋动骨无人可用,二来朝野动荡人心难安。杀一批,打压一批,再提携一批,慢慢分化,收归己用,这才是成熟的帝王手段。
&esp;&esp;进程慢些不用急。女帝陛下青春韶华,还能坐几十年龙椅,一步一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