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太子 第305节(2/2)

&esp;&esp;“王爷,现在对付苏子籍,不太合时宜,之前几次针对都没成功,恐怕已经引起了宫里的注意。”一人说。

&esp;&esp;又有人说:“是啊,王爷,以现在的局势,还是应该暂时按兵不动,看看宫里是怎么打算来。”

&esp;&esp;才说着,一个太监忽然从外面跑进来,这是最近被齐王提拔上来的大太监,跟宫里安插的人有着一些秘密来往,一般都是盯着宫里的人的动静,此时快步走进来,就让齐王心里再次不安。

&esp;&esp;混蛋,难道是祸不单行,忙抬手,让别人人暂时别再说了。

&esp;&esp;这大太监进来后就直接跪倒,向上禀报:“王爷!宫里刚刚发了旨意,将吏部的陈侍郎贬了!”

&esp;&esp;吏部的陈侍郎,这是齐王几年前秘密收买的人,对他来说很是重要,有这个人,齐王就能不显山不漏水的在各部门甚至是地方悄悄安插一些自己的亲信。

&esp;&esp;结果,刚刚接到两个不好消息,这第三个消息就又来了,还都是这么让人火大,齐王再也忍耐不住,腾起身,如困兽一般,在大厅内来回走着,狠狠拍了一下桌面:“父皇这是在敲打我啊,不!这是打算断了我的臂膀,让我彻底退下去!”

&esp;&esp;“我乃是名正言顺的皇子,堂堂的齐王,哪里比不上一个野种?!”

&esp;&esp;“王爷!”

&esp;&esp;听到齐王大怒之下说出这样的话,别人都是一惊。

&esp;&esp;这可是被气昏了头了?!别的话传出去也就算了,野种二字若是被宫里得知了,可是远要比炸堤坝的事还要严重啊!

&esp;&esp;王盛心里发慌,有点后悔跑来齐王府趟这浑水了,可是现在撤也来不及了,他只能是劝说:“王爷,苏子籍此时入场,未必就是好。您在京城经营多年,哪里是苏子籍一个刚刚冒头的人能比?”

&esp;&esp;“皇上让他入场,也只是为了让他做一个磨刀石,您啊,还是放宽心,他再如何得圣心,也不可能一下子封王。”

&esp;&esp;“真看重,现在议的就不是入宗谱,而直接是赐名,颁布圣旨于天下。”

&esp;&esp;听着众人纷纷劝说,里面一个穿着淡蓝色长袍的人,悄悄摸了下手里纸条,这是在他来之前,路上有人塞给他。

&esp;&esp;上面的字,一看就让他认出了是谁所写,天机妖一贯的字迹。

&esp;&esp;想到上面的内容,这人先不说话,冷眼看着齐王被安抚了些,才站了起来:“王爷,微臣有话要说。”

&esp;&esp;“……你说!”齐王涨红了脸,回首看了一眼。

&esp;&esp;“王爷,现在不是对付苏子籍的时候,但要对付苏子籍,也未必一定要您亲自出手,更未必要直接针对本人!”

&esp;&esp;“兵法有云,要除大敌,必先剪除羽翼。”

&esp;&esp;“苏子籍的事,或是我们太急了。”这人眼珠一转,见齐王得了台阶,脸色又缓了些:“您还记得,曹易颜曾经求见,希望获得您的庇护,既想存心投靠,那就让他干点活,就算杀本人不成,剪除苏子籍的党羽,也是他的投名状。”

&esp;&esp;“得罪了苏子籍,想必万万不能再改易了。”

&esp;&esp;“这是一举多得。”

&esp;&esp;第538章 延迟消息

&esp;&esp;顺安府·十月

&esp;&esp;此时天昏,堤用大条石砌,在河堤上望去,水流汹汹而来,在堤上激起水花,又无可奈何退去。

&esp;&esp;而水气隔堤过来,与风扫过堤外农田。

&esp;&esp;苏子籍踏着台级登上土堤,居高看一看地里补种的冬小麦,已经长出一些青色苗儿,虽种的时间稍早一些,但长势尚可,想必明年不会颗粒无收。

&esp;&esp;“到时收成少些,应该也在百姓可接受的程度。”见一个个与自己见礼的农人神色还算安定,苏子籍暗松了口气。

&esp;&esp;民生渐安,没有因之前溃堤引起的洪水肆虐而出现大问题,这就让苏子籍觉得这段时间的赈灾没有白费。

&esp;&esp;往回走时,跟着的岑如柏感慨,说:“公子,洪水后还能这么快就民生渐安,这其中,有大半的功劳,都是因您一人啊。”

&esp;&esp;不是公子在堤坝合上次日,就让人开始有条不紊的赈灾,怕是后续不会这么平稳度过。

&esp;&esp;公子提出了以工代赈,等于官府付粮食给重建家园的灾民。

&esp;&esp;哪怕是孤儿寡母,但凡能动,都能找到一些轻省的活,让他们可以付出劳动,来得到粮食。

&esp;&esp;药汤更是每天熬得浓浓,去分给灾区的人,让防御洪水后的疾病。

&esp;&esp;洪水过的地方,苏子籍令人传播谣言,说是蝗神死了,恶魂不散,烧开了水才能喝,岑如柏开始不解,可看得分明,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地点在洪水后都发了疫病,在顺安府这里极少出现。

&esp;&esp;原本如临大敌,觉得在洪灾后可能会再迎来灾区瘟疫频发,借故逃离做事的官吏,全部在事后被苏子籍该呵斥的呵斥,该换掉的换掉。

&esp;&esp;这样的雷厉风行手段,让岑如柏也十分佩服。

&esp;&esp;苏子籍听了岑如柏的话,只是摇摇头:“其实还做的远远不够。”

&esp;&esp;在上一世,遇到灾情时,各方可要远比这世界的官府动作迅速多了。在赈灾方面,更是有着成熟的应对程序,不像在这里,遇到这种水灾,朝廷最多派人抢险,解决了水患的根源,根本就不去赈灾。

&esp;&esp;但真正的土著如岑如柏,不能理解自家公子的这种“谦虚”,笑着:“公子您可是过于谦虚,我敢担保,您以工代赈的这办法,若是上书给陛下,一定能让陛下龙心大悦。”

&esp;&esp;这个苏子籍没有反驳,却叹着:“其实以工代赈,早就有之,只是不能普及,更不能形成传统。”

&esp;&esp;“关键是钱!”

&esp;&esp;见岑如柏尚有些迷糊,苏子籍扳着手指说。

&esp;&esp;“第一就是朝廷本身收入有限。”

&esp;&esp;为什么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没有什么赈灾的习惯?自然是因全国各地年年都有各种灾情,有些地方甚至时不时就会来一场,次次都赈灾,朝廷哪里有这么多银子?

&esp;&esp;“第二就是强干弱枝。”

&esp;&esp;岑如柏立刻懂了,各省各郡县,都得解银上交,地方上其实没有多少钱,偏在这种事情上,朝廷把责任扣在地方上,地方官府有钱就去赈,没钱就闭嘴、自认倒霉,想从朝廷求得银子,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