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57节(2/2)

&esp;&esp;这就是杨慎矜为保全自己,向李瑄交的投名状。

&esp;&esp;杨慎矜在投靠李林甫之前,善于观察形势,以利己者而站队,谋定而后动。

&esp;&esp;这也使杨慎矜有机会找到侍御史的破绽。

&esp;&esp;当然,杨慎矜有一点是胡说的。

&esp;&esp;那就是卢铉建议用驴驹拔橛对付王忠嗣。

&esp;&esp;按照因果,卢铉多次使用武则天发明的刑法驴驹拔橛,就算矢口否认,也会算在他头上。

&esp;&esp;李隆基是非常怨恨武则天的。

&esp;&esp;因为在李隆基八岁那年,他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召走后,一去不归。李隆基一直在宫门口苦等,没再见母亲一面,哪怕后来翻遍皇宫,也未找到窦德妃的尸体,这对李隆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esp;&esp;太平公主在世的时候,权势滔天,那时候还是太子的李隆基评价武则天时,不得不说她是英明之主,但末了又加一句“祖母对我们李家太残忍了”,惹得太平公主很不痛快。

&esp;&esp;李隆基早已禁用驴驹拔橛,卢铉又弄出来使用。

&esp;&esp;这刑法确实吓人,李瑄只是吓唬一些诬告者,他们就把事情原委全部抖出来。

&esp;&esp;但卢铉也必然会因此遭重!

&esp;&esp;在李隆基观看弹劾奏折的时候,诸臣才反应过来。

&esp;&esp;卢铉、李珦、陈论、张志亮、独孤元等七人,好像全是李林甫的老部下。

&esp;&esp;他们依靠李林甫,从无顾忌。

&esp;&esp;走到街道上,从他们步伐上,都能看出额头上贴着的“右相党”三个大字。

&esp;&esp;等等……

&esp;&esp;杨慎矜最近不是和李林甫十分亲密吗?

&esp;&esp;怎么突然开始弹劾李林甫在御史台的一干亲信。

&esp;&esp;而且台院和殿院的侍御史一个都没落下!

&esp;&esp;有的大臣联想到李瑄拜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杨慎矜是御史大夫的副手,杨慎矜这是要投靠李瑄啊!

&esp;&esp;虽然许多大臣不满李林甫专权,但杨慎矜这也太没节操了。

&esp;&esp;官员变节与女子失节一样,为人不齿。

&esp;&esp;在大唐开放的风气中,官员变节还在女子失节之上。

&esp;&esp;大丈夫不可轻失身于人。仕而弃之,则不忠,与同患难,则不智!

&esp;&esp;这句古话是对杨慎矜的诠释。

&esp;&esp;以至于忠和智,都被满朝文武所怀疑。

&esp;&esp;此时杨慎矜露出苦笑,他能感受到一道道目光落在他的背后,但他别无选择!

&esp;&esp;李瑄则气定神闲地坐在位置上。

&esp;&esp;而另一位主角李林甫气得七窍生烟,他的眉毛不是眉毛,鼻子不是鼻子,第一次在朝堂上如此失态。

&esp;&esp;啖狗屎的杨慎矜,你这个前朝余孽,老夫应该早点杀了你。

&esp;&esp;一些不美好的回忆立刻涌上李林甫心头。

&esp;&esp;先不说韦坚那白眼狼。

&esp;&esp;杨璹那个狗东西背叛,让他失去吏部尚书,失去对大理寺的直接控制,他记忆犹新。

&esp;&esp;他万万没想到杨慎矜会背叛,而且一口气弹劾他这么多亲信。

&esp;&esp;杨慎矜和李瑄有仇怨,与裴宽有仇怨,没看到一点因果的迹象,仅仅一天的时间就化解了?

&esp;&esp;最关键的是,圣人知道这些御史是他举荐的。

&esp;&esp;他今日难了!

&esp;&esp;啖狗屎的杨慎矜,给老夫等着。李林甫不断地在心中咒骂。

&esp;&esp;他认为没别的原因,就是杨慎矜脑后长反骨,看到他失势,转投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李瑄。

&esp;&esp;“嘭!”

&esp;&esp;“这个卢铉,胆大包天!他们这些人入御史台,是谁的责任?”

&esp;&esp;李隆基看完奏折后,怒不可遏。他拍了一下玉案,直接指着李林甫问:“这些御史好像出自右相门下,朕原以为他们能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尽责。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他们哪一样沾边了?”

&esp;&esp;侍御史和殿中御史只是七品官,没有资格参加日常朝参。

&esp;&esp;只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这样的谏官,才允许五品以下参加朝会。

&esp;&esp;所以李隆基只能对着李林甫撒气。

&esp;&esp;“臣该死,这件事情臣一定会彻查!”

&esp;&esp;李林甫出班,跪在案前,还想狡辩一下。

&esp;&esp;虽然他多次用人不明。

&esp;&esp;之前李隆基还用狄仁杰推荐窦怀贞的典故,主动为李林甫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