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1/2)

<dt css="rd">

&esp;&esp;“你的父亲……口齿伶俐否?”

&esp;&esp;蔡琰也得知了父亲到来的消息,听姑臧君这么问,猜到了父亲此行的来意,叹气道:“若是父亲口齿伶俐,我也无法来将军营中了。”

&esp;&esp;段宁和蔡琰同时沉默。

&esp;&esp;段宁问道:“那……文姬要去见见他吗?”

&esp;&esp;董卓性格暴虐又多疑,蔡邕能被段宁放行去见他,难保董卓不会对他产生怀疑,若是……这恐怕就是父女的最后一面了。

&esp;&esp;蔡琰却摇头,神情淡淡地:“我曾劝他不要为董贼谋,他不听。”

&esp;&esp;“如今董卓势弱,他又来劝降。”

&esp;&esp;“既要做权奸,又想要名声,天下哪有这样两全的美事呢?”

&esp;&esp;蔡琰自嘲地一笑,道:“其实我也何尝不是这样呢?”

&esp;&esp;“既想要做孝顺的女儿,又想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esp;&esp;“将军不用顾虑我,就放他去吧,我是他的女儿,也是将军的部下,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汉朝的臣子。”

&esp;&esp;“人总是要在这许多身份中,选出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一个……”

&esp;&esp;-------------------------------------

&esp;&esp;蔡邕没有想到,段宁不仅爽快地给他放行,还给他送了粮食补给。

&esp;&esp;他知道女儿在段宁的帐下,但想到不知自己此行是否有命活着回来,最终什么也没说,谢过段宁后,便辞行继续往西了。

&esp;&esp;半日之后,他在董卓账下谋士李儒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弘农县城。

&esp;&esp;他确实是奉王允之命来弘农的,却不是为了劝降董卓。

&esp;&esp;——他是来与李儒合谋,刺杀董卓的。

&esp;&esp;王允和李儒年少相识,当时王允做郡吏,郡太守因得罪小黄门而身死洛阳,王允未及弱冠便进京替上司扶灵回乡,是李儒在洛阳对他多有照顾。

&esp;&esp;“司徒大人早知道士邑不与董相国一条心,只要大人想办法杀了董卓,迎长安的天子回京,司徒大人可以保证赦免董卓帐下文武。”

&esp;&esp;董卓死后,他委身于董卓的黑历史如何处理,也是李儒最担心的问题,蔡邕带来了盖有三公印绶的文书,上面的赦免名单中赫然有自己的名字。

&esp;&esp;李儒得了这免死金牌,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的底牌交予蔡邕……

&esp;&esp;董卓的噩梦,是从杀死弘农王那天起开始的。

&esp;&esp;他从不畏惧血腥,也不信什么鬼神之说。

&esp;&esp;死于他刀下的老弱妇孺不计其数,从未见过所谓报应找上门来。

&esp;&esp;看看那些畏手畏脚的世家吧,四世三公又如何,拿着经文挡在身前,便以为上古圣贤能抵挡刀剑锋利吗?

&esp;&esp;生前既然都不能把他怎样,死后难道还敢找上门来?

&esp;&esp;可自从他在洛阳皇宫,下令毒杀弘农王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esp;&esp;他的军队不再是百战百胜,他的政令不再畅通无阻,从前不敢反对他的人,纷纷跳出来,写文章咒骂他的,成了义士,好像只要反对他,这个世间就太平了,汉朝的痼疾就被根除了。

&esp;&esp;他只是杀了个皇子而已,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esp;&esp;人一旦迷茫,就会变得胆怯起来。

&esp;&esp;他开始穿着护甲出行,对身边的人也开始投以怀疑的目光。

&esp;&esp;于此同时,他又在弘农筑起高墙,杀死弘农本地世家的男子,将女子们都掳到弘农的郡守府,仿照洛阳皇宫的西园,扩建官府的后花园,将那里筑造成专供自己享乐的地方。

&esp;&esp;一边是恐惧和畏缩,一边又是恣意和膨胀。

&esp;&esp;极端的奢靡掩盖极端的不安。

&esp;&esp;渐渐地,李儒等谋士不再劝他休养生息,备战御敌,反而不断告诉他,城墙如今有多高,防御有多牢固,城内的粮食就算是吃上十年,也吃不完。

&esp;&esp;五月,午宴后的郡守府邸,酒气氤氲,熏得人昏昏欲睡,董卓召李儒送来的姬妾回房小息。

&esp;&esp;这名姬妾不是弘农人,董卓不会让本地世家的女子进入他的卧房。

&esp;&esp;李儒将她送来时,告诉她,相国不会留人过夜,侍奉相国的女子也不会活到第二日。

&esp;&esp;在女子惊恐的目光中,李儒给了她一枚糖丸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