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本来就什么都不分,这偌大天下大好河山唯有能者居之,只是习惯了自我定义互相区分的凡人非要为自己的无能找一大堆借口,好把自己的过错和不幸统统归咎于一个和自己不太一样的他人。
“说到底,不过只是因为我是个胡人而已,所以你用尽一切手段只是想要拦住我,可天下早晚是要统一的,只不过在你心里由不得我这个身为胡人的人来做。阿承,事到如今,你还是觉得胡人不配让天下太平吗?”
这句话犹如利箭般一箭直接刺穿诸葛承的胸口,这要他怎么回答呢?
如果他回答是,那么他的由是什么?胡人不配难道是因为汉人天生高贵得天幸,所以曾经属于汉人的必将永远属于汉人?哪怕汉人再倒行逆施祸乱朝纲也不会得到任何惩罚?
可如果回答不是,那就说明胡人也有问鼎天下的资格,这样就该早早地选择辅佐一位明君一统天下才对,也不用管对方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那样的话,诸葛承当初选择离开天生帝王的拓跋珪,一路隐姓埋名二十多年只为了在今天可以让对方上这样一个大套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先踏过我的尸体后自己去试一试,成与不成,记得烧柱香来告诉我。”
二十年前没想明白到底想要怎样的天下的诸葛承,二十年后依然想不明白,甚至因为年岁上来了,没了那股冲劲后更想求安稳,他甚至去追求年轻时不屑一顾的南北分治得过且过,希望拓跋珪能接受停战双方再拖他二十年,哪怕只是维持一个虚假暂时的太平也好。
而如果拓跋珪不肯,那么他身为一个汉人至少在这里拦住了十几万胡人大军,能替南边争取个十年十五年的时间,也算是尽到了一个汉人所应尽的全部责任。
最终这两人命运里的一切因果尘埃落定后变成了眼前这样,拓跋珪和诸葛承所有的思考深究和挣扎都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关系最后还是简化成了最表象也最本质的那样,变成了任何一个后人一望便可知的互为死敌的结局。
“终究,你是个汉人,而我是鲜卑人。”
汉人和鲜卑人,从他们生下来开始,直到濒临死亡,如此简单的烙印却定义了他们的一生。
294
这几句对话彻底切断了一切可能,拓跋珪和诸葛承各自都有着自己不能越过的红线,所以哪怕他们的灵魂再渴望互相解,最后能做到的也就只有极限逼近后在红线面前一刀两断。
诸葛承并不可惜自己会因为这条红线而死,人固有一死,死得精彩值得与否而已,哪怕是一名暴君都很难让十几万人给他陪葬,在这一点上诸葛承真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他现在和拓跋珪的所有争辩也只是想为了那十几万生命活着的权利再争取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