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孙权已经不管国医堂了,他发现,老太太管这些人,真的一套一套的,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收买人心,反正,孙权觉得若是自己是大夫,得天天在被窝里骂死制定规则的人。然后第二天起来,还是得老老实实的跟着老太太的指挥棒走,保证您指东,我们不敢往西。
有了贡献点,像江东军中的军医,医侍,医工们,就都回来进行了考试,然后再培训。他们还编写了一个急救手册,这不可能每个人都发,但是,让每个人背熟了,成肌肉记忆还能能做到的,参与编写、教学的,都有大把的贡献点。
还有些人这方面差点,但是在外伤,伤药上有长才的,就可以研究出便宜的外伤药,还是那话,不用给我方子,只要证明你们有效,并且便宜量大,那么除了能拿到军中的订单,就还能得到贡献点。
如此一来,国医堂引领着江东成了汉室最繁华,并且富庶的地方。
一业起,百业兴。当南徐成了全国的医疗圣地,那么求医的,卖药的,是不是都来了。
原本那些大夫们就是大笔的人流,然后,衣食住行哪样不要准备。大夫们就算有国医堂来负担,但他们总要出来花钱吧?
当初刘备来成亲,就差点把南徐买空了,让南徐的gtb上了一个台阶,但那是一次性的,这可是长期的。市面的繁荣,差点没把南徐的商人们乐得找不着北。没想到,还有这好事。
没有绝对的公平
而同一时刻,南徐的地方官终于把差不多的孤儿们给收集起来,让大夫们看了病,除了虫,大的,送去学手艺,小的送到育婴堂,送到学里的就是刚好能开蒙五六岁的。
学校就是之前那位方士的道观!地方够大,风景好,也清静。而且离国医堂也不太远。在道观后头,再盖些宿舍,孩子们就能住。而道观一般也都在山上,在山上开辟药田,也十分便宜。
因为有了医二代、三代们加入,医学堂就显得很正规了。而这种小学,欧萌萌最有经验,她也换了粗布衣裳,没事去帮忙。其实也就是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还不错,这些医二代,三代们,有顽劣的,但是基本上,他们都是平民。之前也说了,为什么孙权和周瑜觉得老太太定的这些,真做到了,还不如去做官。问题是,他们难道是不想吗?是不行!医在‘士农工商’里,排在商前,农后。他们属工。算是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