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1/2)

倒不如说,《泪之歌》剧组造了一坨屎,这坨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期间没有经历液态的过程——原先那坨屎掉在那里,人离得远些就能逃避它,可它偏要升华成臭气熏得每个人臭不可闻。

郭颖语只接受升华的这种定义。

胡言默默竖起大拇指:“你物理学得很好。”

郭颖语:“被逼的,谢谢。”

总而言之,看到《泪之歌》的后半部分,她感觉自己脑门上冒着火,差点能把她头发点着。

她宝贵人生的两个小时,竟然花在让自己生气这件事上了,实在是很不值得。

在郭颖语看来,《泪之歌》的导演和编剧是不需要获得观众共鸣的,前半部分好歹符合现实,但后半部分……搁这搞释然文学呢?

观众只是他们py的一环是吧?

郭颖语和胡言说要给《泪之歌》打低分,一开始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可现在,两人确实忍不住打低分了,甚至,打完分之后,两人默默看向陆煦,眼神威慑他也打。

陆煦:“行吧。”

陆煦是看过《泪之歌》的初始剧本的,他那时候就觉得,《泪之歌》是典型的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而电影上映之后,陆煦发现,最终成片剧本又有改动——甚至还不如最初的版本。

陆煦确实不理解剧本的改动,不过他的观影感受是——齐笛想拿奖的话,在评委们愿意接受剧本逻辑的情况下,倒也未必不可。

剧本改动最大的地方,其实是齐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倔强不甘到后来被同化、再到觉醒……齐笛在电影中的个人发挥非常充分,流着泪的主角、崩溃的主角、绝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齐笛哭戏”这个词条甚至上了热搜。

在这个词条下方,则是营销号们对齐笛演技的无限褒扬,什么“影帝级别的发挥”、“贴近现实而有张力的演技”、“引起共鸣的眼泪”。

陆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骗到多少钱

事实证明,国庆档果然非同寻常,在轰炸般密集的营销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泪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亿票房。

上映之前,《泪之歌》曾靠预告小小出了回圈。

预告下方,有如今已过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经历困扰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说自己想到那时候依然会流泪,虽然已经逃离了父母,每年却都有亲戚批评他不孝,指责声潮水一般向他涌来,逼着他体谅父母。

“父母没有错,但小时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吗?”

还有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的女生的留言。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