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第118节_嬉闹三国_脸红心跳

第118节(2/2)

&esp;&esp;荀启信看了起来。

&esp;&esp;一开始看见曹冲那异于寻常的话本叙事,荀并没有放在心上,可越往后读他就越发心惊,不由自主地倒回去细细重读前文才接着看下去。

&esp;&esp;哪怕曹冲是化用子虚乌有的典故,还是叫荀看得心惊肉跳,仿佛曹冲所写的那些东西真的会发生。

&esp;&esp;事实上,曹冲明面上假借子虚朝乌有国来写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事,实际上却还掺入了靖康之耻、鸦片战争、日本侵华这些更叫人耳熟能详的惨烈耻辱,一桩桩一件件都写得十分详实有据,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看了都会怒发冲冠。

&esp;&esp;至少荀看完这一部分,手止不住地颤抖起来。到看见那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的唇也微微哆嗦,想说点什么,又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esp;&esp;连看完后面曹冲那堪称大逆不道的表态,荀也生不出半分怒气来,恍惚间只觉整个人像离了水的鱼,呼吸都变得有些艰难。

&esp;&esp;曹冲都能看出天子刘协并非明主,荀又何尝看不出来。

&esp;&esp;刘协一无兵马在手,二无过人才能,眼下当逢乱世,岂是他哭一哭就能扭转乾坤的?

&esp;&esp;他只是怕曹操重蹈董卓、袁绍覆辙。

&esp;&esp;他只是怕选这样一条路曹操没能流芳千古、反倒遗臭万年。

&esp;&esp;可连曹冲这么个半大小子,都能掷地有声地说出“抛开身前身后之名,为江山社稷做长远计”“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样的话来,倒显得他在惜名爱誉。

&esp;&esp;若当真能平定天下、开创盛世,难道天下就非得姓刘不可?

&esp;&esp;这条路固然难走,可他们一路走来,又有哪一步是容易的?一直以来曹操都待他信重有加,他的规劝曹操大多能听进去,若是换成天子刘协,他当真能辅佐对方成为一代明君吗?

&esp;&esp;天子刘协会接受他们的辅佐吗?

&esp;&esp;兴许天子刘协只会对他们杀之而后快!

&esp;&esp;荀手里拿着曹冲的信,久久无法放下。

&esp;&esp;他并不是愚忠之人,当年朝廷昏聩,他也辞官而去,不愿为昏庸的朝廷效力。

&esp;&esp;后来诸侯并起,他之所以选择举家投效曹操,也是因为曹操的行事与抱负更符合他的追求。

&esp;&esp;他写信直言劝曹操放弃称魏公,只是怕天下再生动乱而已。

&esp;&esp;可事已至此,谁都无法后退半步。

&esp;&esp;倘若当真不能尽快一统天下,那事态便可能往曹冲所写的方向发展――

&esp;&esp;长年的天灾人祸把中原百姓耗到油尽灯枯,外族肆意践踏中原大地。

&esp;&esp;刘协是可以结束乱象、一统天下的人吗?

&esp;&esp;刘协不是。

&esp;&esp;曹操是可以结束乱象、一统天下的人吗?

&esp;&esp;曹操正在做。

&esp;&esp;他不能要求曹操一点野心都没有,一统乱世之后就主动要求解甲归田,对权势富贵毫不恋栈。

&esp;&esp;即便曹操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眼下的朝廷又当真能开创盛世吗?

&esp;&esp;要知道正是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才导致皇权旁落,动乱频起,乃至于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天下诸侯趁机争城掠地、割据各地!

&esp;&esp;一统天下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esp;&esp;平定乱世以后如何让天下长治久安,才是他们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

&esp;&esp;良久之后,荀终于长长地叹息一声。

&esp;&esp;他挪出入春后便没再用过的火炉,将一把火折子递给赵云,对赵云说道:“你把信烧了吧。”

&esp;&esp;天下未定,曹冲信中所说的支持曹操称帝这些话难免会落人话柄,所以信还是烧了为好。

&esp;&esp;信中之言,他都已记下了。

&esp;&esp;赵云顿住。

&esp;&esp;他接过信,点着火折子开始一张一张地烧信。

&esp;&esp;在火舌将曹冲的信彻底吞没之前,他大略把信中内容扫了一遍。

&esp;&esp;曹冲写东西从不用佶屈聱牙的文辞,一眼看去便能明白意思,赵云虽看得不太仔细,却也知晓了曹冲所写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esp;&esp;曹冲其实什么都懂。

&esp;&esp;什么都看得挺明白。

&esp;&esp;荀坐在一旁看着赵云烧信。

&esp;&esp;待到厚厚一叠信都化作灰烬,荀才邀赵云留下吃顿便饭再回洛阳。

&esp;&esp;赵云没有拒绝。

&esp;&esp;两人不曾讨论半句曹冲信中所写之事。

&esp;&esp;一顿饭用完,赵云起身辞行。

&esp;&esp;荀也起身,亲自送赵云出门。

&esp;&esp;赵云上了马,径直出城往洛阳方向而去。

&esp;&esp;荀转身回了书房,却见女儿正坐在那里等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