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2/2)

“好叻,好叻……”

【秦始皇嬴政若是像主播说的这般修长城,何至于背上千古骂名,残暴不仁的骂名。

其实,长城,并不是只有秦始皇嬴政一人在修,往后的几个朝代,多多少少也有人修,但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背上骂名,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在修筑的时候不顾民生,极尽剥削,并且同时在进行不同的工程。

原本秦国的税收是十比一,但是到了大秦嬴政时期,税收就变成了三分之二。

我们算算人口啊,修筑长城的人几十万,攻打南越的几十万,修建阿房宫的几十万……等等,大秦国内还有六国原本的世家贵族不事生产,却却坐拥财富,这些人还养着伺候他们的奴仆,这些人都是没有从事劳动的。

本来是青壮年,原本就是国家生产的主力军,然而现在全部张着嘴巴吃饭。

如此下来,青壮年被征收之后,家家户户羸弱的人变成了主要的劳动力,他们的生产能力本来就差,长此以往,民间怎么承担得起。

大秦的繁华下面早就烂成了一堆泥。

修修修,长城要修,不反对,这是民生大计,阿房宫修来干什么?各地的守军不要急着打战,不要急着扩张,专注在国家的民生上面,让百姓生活得好才是最正经的。】

【修长城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否认,但治国最重要的还是人心。

有这么一句话,“山河永固,不在山河之险,而在于人心。”

不止大秦,往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不是说你修筑什么样的军事工程,就能够高枕无忧了,国家始终应该把重心放在百姓、放在民生上面,当百姓拥护国家时,他们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的时候,他们便是坚不可摧的长城。

反之,如果百姓对这个国家心怀反意的时候,即便你修筑的长城再高,即便你的威压再强,他们总会反抗,这是人性的本能。

然而,始皇帝嬴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急着修筑一系列的工程,急着扩张打败大秦四周其他的国家,想以此让大秦千世万世,但恰恰因此,使得大秦内政爆发。】

清朝入关之后好像没有修筑长城。

康熙时,边防的总兵蔡元向朝廷上报说长城有很多地方倒塌了,要求进行修补。

康熙不以为然,他说:“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大秦。

百姓茫然地听着天幕所讲,在他们心中,国家是他们百姓够不到的,而现在天幕告诉他们,他们是国家主体,国家所做的政策他们有必要知晓前因后果,他们也能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甚至一个朝代的稳固,靠的也正是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只有他们民心所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和平发展。

同样,咸阳宫,嬴政沉默良久,这是一种与王朝不符合的思想理念,但他又不得不承认,天幕说的并没有错。

他实在太心急了,但……如今大约知晓自己的死亡时间,嬴政又怎能不心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