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1/2)

项燕面对这场战役,由于楚国尽是平原,他寄希望于战场的纵深以及宽度,希望这个大范围能够拖住秦军大军的阵型、步伐。

再则因为国内人口总多,所以这一拨楚军的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项燕希望国家这边庞大的军队数量能够将秦军的阵型打乱,再选择绝对的时机作战。

而王翦的六十万大军就是为了克制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两点。

王翦觉得既然你做初一,那我就做十五,我也用绝对的秦军数量来压制你,地这么大,人这么多,你想压制我,我就在这地上反过来压制你。

1:华阳夫人:嬴政名义上的奶奶。

【因此王翦面对楚军,选择采用绝对的实力优势来压制对方,拿出来毫不逊色的军队数量和超高军队质量的秦军,与于正面占据整个战场的宽度。

楚军若是想要依据战场的辽阔进行大纵深打击秦军,那么庞大的秦军数量则不断地压缩楚军为了纵深让出来的地盘,不断地挤压对方的活动空间,使其无机可乘。

这也就是王翦为什么一定要六十万大军的原因。】

【二次大战开始,王翦便在南阳盆地附近完成了六十万大军的集结,他第一步便是先去平定陈郢以及周边的地区的叛乱,重新将战争需要的粮道夺回来,以便接下来和楚军进行消耗战。

六十万大军压境,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大军继续行进,他们再一次回到了秦楚两军第一次大战时的淮北地区,王翦沿着李信最开始的行军路线,再一次将平舆、寝。

秦军缓缓向着东扫荡江淮一线,为了防备楚国的战略纵深,秦军将六十万大军铺开至最宽的战斗界面。

楚国项燕想凭借地形进行大纵深迂回计策,但当时双方的阵型来看,真的是谁迂回谁,还不一定呢?

那么正面硬刚呢?也不行,因为大秦的军队数量也是庞大的,实力绝对。且王翦是何许人也~此人或许会忌惮赵国的李牧,但他项燕还不敢说能够与之匹敌。

面对这般来势汹汹的王翦,项燕陷入了困境,既不能正面硬刚,又不能大迂回纵深,甚至连战略性后退都不行。

这时候我们前面说的“以静制动”就发挥在这里了,这场战争对秦国来说,秦军可以静静地等待,与楚国进行长期的持久战,但是楚国不行啊…

为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了楚国的政治体系,基本上各家个邑,在长期的对战中,他们各自的粮食消耗是非常可观的,一旦陷入僵局,对楚国各大世家贵族来说就不划算了,因此楚国急需立刻结束这场战役。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