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2/2)

“姑姑,我们之后要一直住在这里吗?”小娃娃不过三四岁,说话还带着奶音,且因为父亲早逝,这样三四岁的孩子都懂事的紧,叫不过十三岁年纪的小姑姑最喜欢抱着奶娃娃扔高高。

也扔不了几年了,再长高些,王小娘就要抱不动了。

“暂时住在这里,等过几日姑姑寻到事做,给咱们小竹荪买糖吃。”王小娘也心疼几个侄子侄女,眼下的小竹荪是最小的娃娃,上头还有一对龙凤胎哥哥姐姐,也不过大了一两岁。

如今小娃娃难养,一个不慎病了便没了,带着这样三个小娃娃长途跋涉从景昌府走到桥头县,她们提心吊胆了一路,还好路上没沾染风寒,不然,还不晓得娘和嫂夫郞要伤心成什么样。

“不吃糖,姑姑赚钱给奶奶买新衣裳穿。”小竹荪像是个小大人。

“好,姑姑赚了钱,衣裳也买,糖也买。”王小娘说着看向木房子外还上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眼底闪过希冀的光芒。

热闹的桥头县

“两百人,还都是娘子郎君,你说黑熊寨这是干嘛?”窦宏好歹还在县令的位置上,便是不问政事,对心心念念想要讨好的周大王总得上心,这头人才在桥头县外安置,窦宏听到风声便着人去打听。

还道是周大王把满山的土匪给引了下来,谁想虚惊一场,竟是两百来人流民,叫窦宏又把心放进肚子里。盖因两百流民实在不算多,加之队伍里青壮不足十之二三,真把人放进桥头县,也是不怕他们闹事的,毕竟桥头县如今的青壮可不少。

加上这两三个月来,许多青壮都去工坊做事,工坊包饭能尝到肉荤,哪怕再少,一个月下来也不得了,所以这一个个都不再瞧着干瘦,是实打实的健壮。

“或许是缺人手。”师爷斟酌回话,心底却晓得这是周大王在想方设法增加桥头县的人口,要说桥头县只能容纳县里几千人过日子,那是谎话。

不提新种棉花,就说耕地,桥头县除去已经驯养好的良田,还有大量的荒田能开垦,开荒虽然要消耗人力物力,但人一旦多起来,有的是人开荒,多是还能在开垦出一倍的田地,养个年又是一亩好良田。

只是天灾年间,人口哪里是好增加的,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又如何能匀出粮喂养孩子长大。乱的这十来二十年里,祁州溺婴成风不说,许多养下来的孩子也过半夭折,如今祁州的人口早不复二十年前之数,师爷偷偷算过,大抵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