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经历颠着脚就去跟人传达了这个好消息,到崔闾收拾一番,领着崔诚和崔沣出府时,每遇着个人,都能迎来一张大笑脸,给他请好声不断,个个走路带风。
一个月饷银不多,但两个月的加一起,就很够看了,崔府尊果然大方,不跟人玩虚的,这样的大人,他们喜欢,希望以后能月月遇着这等好事。
而崔闾打着回族里过节的名头,往滙渠去了。
滙渠的变化可谓一日千里。
马车沿着官道一路奔入滙渠地界, 就能明显分辨出两截全然不同的官道风貌,连接府城的这一段路,有一条岔道口是往代节去的, 以往赶路往府城去的百姓,是不会转到这条道上走的,哪怕路还近一些, 可因为太烂又太窄,他们宁愿多绕远一点, 从桃连过, 也不走滙渠的方向。
现在却是不了,从滙渠的官道,修到近府城和代节的交界处, 搭着两边分岔线的人家, 便全都改走了这条道, 路宽能过车不说,还不用交借道税, 妥妥的惠民之举。
崔闾在车中看到来来往往行走其上的百姓,还有赶牛骡车和小独轮的,平整的官道居然有不少人匆匆赶赶,看方向似乎都在往滙渠去,旁边崔诚笑着提醒道,“老爷, 您忘了, 近两日大少爷把镇上集市开起来了,跟咱们府城商超一样, 在搞开业活动呢!”
哦,对, 前两日长子来信,说镇上沿街的店铺都修缮好了,镇里乡绅保长就找他说想将镇里市集搞起来,他们各家都有门脸店铺,这次响应崔氏号召,跟着一起做了统一整改,本来也是想一齐努力,将镇上市集搞起来,形成自己周边的商业模式。
以往因为路途和地理位置原因,滙渠商贸形如空置,百姓采购物品,得往代节县上的市集去,家门口的小商小户,只能做些零散生意吊着口气,其实是没有什么商业规模一说的,崔氏不参与商贾事,整个镇上物竞不流通,县里市面上的人流就一直半死不活。
可自从崔闾开始修缮沿街两边店铺,参与官道维护,甚至给全县百姓花费巨资,开凿灌溉水渠,重新对各条街巷小道规划排水口与污水井,一切就都变了。
路上的泥淋没有了,道上的积水和污渍派了专人管理,给了孤寡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有了专门收夜香的小队,集起来的污物全沤进了污水井,让侍田的老农专管着沤肥事项,等水渠开闸日,各家人可以按着田亩所需,花三到五文左右的费用,去兑些肥水灌田。
崔氏宗族一放开县里田亩的租赁限制,不仅崔氏族人得了实惠,各家都按人头分得了地,镇里百姓也沾了光,分到了一些边角靠山的地,虽不如崔氏族人分的田位置好,可在灌溉水渠的规划线路一出来,又有了肥水灌田之利,即便田地位置偏些,也没了耕种辛苦的顾虑,不用大老远的担水,不用满山遍野的去捡拾人畜粪便,自己沤肥,就只管埋头种庄稼就是了,惹得年纪大的老农直直感叹,感叹他们下一辈人的运气好,竟然能得如此便宜的种田之事,换他们来,一人种个百来亩都再不会嫌辛苦之类的话,且这都还在铁爬犁等农具,还没运进滙渠的时候说的,等崔元逸先其他县一步的,将耕田犁地的农具带进县镇,便是再懒惰的汉子,也不好意思再嫌种地辛苦之类的躲懒话术了。
人家崔老爷恨不得把米给你们端上桌了,哦,就叫你们动手煮一下,这还敢嫌累?不等旁人喷,家里的老婆孩子都急到能上手锤人。